行走在无锡,为古运河写诗

行走在无锡,为古运河写诗

shell01 2025-05-24 装修趣闻 4 次浏览 0个评论

近日,十月杂志社和无锡古运河度假区在无锡市梁溪区共同举办了“2025年古运河诗会”,诗人及书法家们在清名桥古运河景区、东林书院、钱锤书故居等进行采风创作。

无锡是一座被太湖烟波浸润的江南古城,清名桥畔的水弄堂,是京杭大运河最灵动的章节,两岸白墙黛瓦的枕河人家,推开木窗便是潺潺水声。无锡也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,其核心区域之一的梁溪区有3000年历史,吴文化、江南水文化、工商文化底蕴深厚。

无锡夜景

作为“运河之眼”的清名桥

2025年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选址于无锡清名桥。春晚后,位于清名桥附近的主舞台得以保留,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歌舞演出。

春晚搭建的舞台 至今仍在使用

清名桥被称为“运河之眼”,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原名“清宁桥”。至清道光年间,因避讳道光帝名“旻宁”,遂改称“清名桥”,现存桥梁为清同治八年重建,桥身全由花岗岩砌筑,为单孔石构,长43.2米,是无锡古运河上保存最完整的石桥。诗人、《扬子江诗刊》主编胡弦关注到清名桥庞大的身体在运河水面的投影,他写“桥很高大/船队从桥洞下经过时,阴影将它包裹/船,像挣脱了那阴影后/才重新上路的”。

清名桥

清名桥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记忆,旧时无锡有“正月十五走三桥”的习俗,清名桥是必走之桥,寓意祛病消灾、祈福平安。关注到清名桥的民俗意味,诗人们也对于桥这种物质实体发出哲学性的思辨,诗人中海写:“当桥退出了作为桥的控制性/而成为一个历史事件——致力于写回忆录的桥,心态平和/历史不增不减,它心中/只有一条道,供人们来或去。”

枕河人家,处处水声

清名桥两岸的民居以粉墙黛瓦为基调,建筑多建于清代至民国时期,部分可追溯至明代。民居依运河而建,前门临街、后门临河,部分房屋的支撑柱梁直接伸入河中,形成“枕河人家”的特色景观。这种设计既方便居民汲水、洗涤,也体现了与水系共生的智慧。这里曾是丝业、窑业、米市聚集地,永泰丝厂旧址、大窑路古窑群遗址等见证了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辉煌。

清名桥附近的建筑群

这些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给诗人们留下鲜明印象,诗人王学芯写:“感觉人类居住的要素/就是那些面孔,那些声音,那些邻居/那些檐下的窗户/那些窗里的光……柔软的丝绸回到自己身体/窗口里的景色/全是水”。

运河泛舟

东林书院

无锡名人故居与书院文化共同构成其“吴文化”内核,既展现了明清科举教育脉络,也记录了近代实业家、学者对教育与思想的推动。

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城东弓河内侧,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(1111年),是北宋理学家程颢、程颐嫡传高弟、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。明朝万历三十二年,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。这里以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,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”的名联而闻名。

东林书院

无锡正在通过活化利用,让书院被有效利用起来,今天的东林书院,开辟出各式各样的文创店、艺术空间、茶室,不断为古老的书院注入现代元素,为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。

东林书院内部

诗人雁西就已经被活化利用的空间写道:“我一踏进门,便听见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/好比春声撞破露珠/惊醒了石缝中的幽兰。楹联的骨骼,仍在灰烬里站成松柏/我轻抚斑驳的廊柱/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声,将文化韧性与士人风骨凝于意象的裂隙之间/锻打成剑。”

星罗棋布的名人故居

“书圣”王羲之、“画圣”顾恺之、民间音乐家阿炳,曾在梁溪生活或定居,无锡市梁溪区内涌现了薛福成、秦邦宪、陆定一、钱锺书、顾毓琇、王选等一大批历史人物,这些名人的故居星罗棋布于市区的各个街道,让这些街道有了多重时空、多重历史意义。

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钱锺书故居。这里是钱氏家族的祖遗宅邸“钱绳武堂”,也是钱锺书青少年时期生活、学习的重要场所。故居主体为江南庭院式民居,分南北两部分。南部为“钱绳武堂”,北部为钱孙卿扩建的“梅花书屋”。今天钱锺书故居的部分空间被开设为咖啡厅。

钱锺书故居

顾毓琇故居最近修葺一新,环境极为雅致。顾毓琇是清华大学工学院创始人,曾任中央大学校长,培养钱伟长、吴健雄、曹禺等杰出学生。顾毓琇故居现存五开间四进院落,修复后保留了典型江南民居特色。这所故居不仅是顾毓琇的出生地,也以这个家族映照着中国近现代教育与科技发展,成为无锡“尚文重教”文化的象征。

顾毓琇故居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家装公司,本文标题:《行走在无锡,为古运河写诗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