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
1931、1937、1945……来时之路,不能忘,也不敢忘。
那是烽火硝烟中的艰苦卓绝,也是气吞山河背后的英勇壮烈。千千万万的将士筑起血肉长城,信仰的火种穿越黑暗。
铭记历史,才能砥砺前行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,澎湃新闻“青春华章·青春正澎湃”主题宣传推出“来时之路”系列报道。让我们共同聆听历史的回响,一封信、一段经历、一个个具体的人……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,历久弥新。
本篇聚焦舍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赵一曼。1936年8月,赵一曼英勇就义,年仅31岁。

赵一曼与丈夫陈达邦。图片来源于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官网
1927年9月,一艘苏联货轮驶出上海吴淞口,搭乘这艘货轮的赵一曼远赴莫斯科深造,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,还结识了丈夫陈达邦。1928年,赵一曼与陈达邦结婚并怀孕,同年,她按照组织安排回国,投身到革命斗争中。从此,他们夫妻再未相见。
陈达邦在回忆录《忆一曼》中写道:“我同一曼同志在莫斯科分别时,她怀孕已经四个多月了。我建议解怀以后再回国,她坚决不同意。她说党的决定不能还价,为了照顾她,我又建议我俩一同回国。她认为夫妻离别事小,求学的任务重大,劝我莫作此想,她的党性和原则性多么坚强……”
据《赵一曼传》,1928年11月中旬,赵一曼与五位同志一起从莫斯科坐火车先到海参崴。为避免敌人在海参崴的严密盘查,他们从前一站下了火车,徒步走到海参崴。赵一曼怀有身孕,顶着严寒和风雪徒步前行。在海参崴他们乔装打扮,最终乘货轮回到上海。

2015年沪剧《赵一曼》在上戏剧院演出海报。
陈红的坚持,还体现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赵一曼精神上。1953年,沪剧名家顾月珍将赵一曼的故事搬上舞台。2015年,长宁沪剧团重新创排了沪剧《赵一曼》。2025年8月2日,原创沪剧《赵一曼》举办了一场直播活动,陈红专程从四川宜宾赶赴上海,参与了这一场直播,和该剧主创人员共同讲述赵一曼的英雄事迹。
赵一曼是在东北参加抗日牺牲的,东北人民对赵一曼格外敬重。陈红说,每当她接到东北的邀请,不计成本也要去。来到哈尔滨,一曼街、一曼公园、一曼村,都让她倍感亲切。这些革命印记深深刻在哈尔滨人的记忆里,陈红也常常被市民、村民围住,握一握她的手。
就像一种传承,多年前,陈掖贤把自己手抄的那份遗书交给了陈红。如今,陈红把奶奶坚守革命信仰的故事讲给女儿听、讲给外孙听。她像父亲要求自己一样要求女儿,凡事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,不要想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。“我希望他们对得起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,你身上也有赵一曼的血,你应该知道怎么做。”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家装公司,本文标题:《对话赵一曼孙女:一张照片一封遗书,诉说“31岁母亲为国牺牲”|来时之路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