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着三四周的周末,我都一头扎进厨房,做一顿午饭。洗菜,切菜,下锅,清炒,尽量少油和佐料,两三个菜很快端上餐桌。

作者供图
去年看房时,中介把厨房作为卖点之一推荐:“这厨房又宽敞又明亮,周末做做饭,想想就爽。”我虽心里喜欢,嘴上还是诚实,“我做饭不多的。”没想到,打脸来得如此之快。
我把饭菜拍照发朋友圈,朋友们捧场点赞,有人调侃:“这就是自己厨房的魔力吗?”有人支持:“还是自己做饭好吧?健康又省钱。” 也有人好奇:“怎么迷上做饭啦?”
开始做饭,跟拥有自己的厨房有很大关系。以前租房时,我住的是酒店式公寓,没有燃气,做饭只有电磁炉。厨房没有明火,实在少了点“烟火气”的质感。当然,更是因为租房始终让我有一种“漂泊感”,觉得哪怕做饭吃饭这样的刚需,也可以将就,不值得花太多心力。有了自己的家后,心一下定了,下厨做饭成了理所当然的事。
还有一个明确的契机。去年搬家时,除了我妈要留在老家看店,家里人都来给我“暖房”。我爸带来了一大箱我妈做好的肉食,把冰箱塞得满满的。有两天我要上班,下班前,弟弟微信问我:“姐,啥时候下班?我们好准备做饭。”等我到家,热腾腾的饭菜已经上了桌。还来不及买的厨具和调味品,家人也帮我买好了。用了几年的厚底锅正式退休,弟弟买的炒锅轻便又受热快,我至今还在适应它的急性子。
一个人生活多年,这是第一次在老家之外的地方,吃上家人做的饭菜。情感的维系当然离不开视频通话时的语言交流,但具象化到看得见、吃得着的家乡食物上,总格外动人。当大人当久了,我都快忘了被家人当小孩“宠着”的温暖与温馨。
说来神奇,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,我学会了各种家务,唯独没有学会做饭。这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里,很少见。原因也简单,我妈不让我学。按她的说法,是怕耽误我读书。但这一点,我很早就不信。我的理解是,她怕我引起火灾。那是农村多烧土灶,有时会听闻哪家小孩做饭将火苗引到了柴火上。一般情况下,大人很快就能发现,及时灭火,不会造成严重后果,但我妈还是不放心,不愿让我和房子冒这个险。
还有个有点搞笑的原因,是我始终没学会怎么用土灶。无论是我爸跟我讲理论:往灶膛里塞柴时要在下方留一个空间,保证有足够的氧气,火才会烧得旺,还是他和我妈手把手教我,我就是学不会。后来弟弟妹妹都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能,我仍旧是个门外汉。于是,给我妈打下手烧火的角色,自动排除了我。
那时我家种了十几亩田地,养很多猪,我爸还要做生意,我家总是比别人家忙很多。为了赶时间干活,我妈把做饭的时间压缩到了极致。保证干净卫生,每天早上给我们炖一碗鸡蛋羹保证营养,就是她做的最大努力了,有时难免在菜的卖相和味道上做些牺牲。
我们年少,不懂厨事艰难,偶尔会表达不满。少数时候,我妈会解释,大多时候,她连解释的时间都没有,就匆匆去忙了。有次早饭刚做好,突然有邻居来说,我家地里开得一片雪白的棉花,全被人偷光了。我妈瞬间脸色苍白,来不及吃饭就匆匆外出查看,好在只是虚惊一场。
慢慢地,我们学会了做家务,弟弟还表现出对做饭的兴趣和天分。暑假时,他坐在风扇下,仔细地洗菜、备菜,耐心地切土豆丝,等我妈回家炒。高中时,他承包了一家人暑假的饭菜。
后来,我到外地上大学,放假回家,边享受父母特意准备的丰盛大餐,边像高中时一样吐槽学校食堂不好吃。第一次,我妈没有附和我,认真地跟我说,大锅饭不容易做的,能做熟、干净就不错了,每个人口味也不一样,不要跟家里饭菜简单对比。
我有点不服气,觉得我妈太“老好人”。后来每当我吃到不满意的饭菜,想吐槽时,总是会想起我妈的话。慢慢地,我似乎明白了,大概她觉得,我应当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,体谅他人的难处。她在年轻时,也给村里的集体活动做过大锅饭,后来又在给家里做饭的漫长日子里,越发懂得做饭者的不易。她希望我在上大学、离开土地后,不要失去对劳动者的共情。
刚毕业那会,我和同学租住在学校附近,仍然可以用饭卡在学校吃饭,暂时又免除了不会做饭的苦恼。有次表哥来看我,我妈提前在电话里叫我买好菜,到时让表哥做饭。我感到不好意思,好在表哥并不介意,在厨房里一顿煎炒烹炸。看到对面人家的厨房里,也是一个男的在做饭,表哥幽幽来了一句:“你看,现在就流行男的做饭,社会果然进步了!”我们大笑起来。
后来,我换城市,换工作,始终没有认真学做饭,有时是因为租的房子没有厨房,有时是因为工作忙,当然更主要还是没有真正重视。好在城市是高度分工和专业化的所在,街边小店、外卖和单位食堂,满足了我的生存所需。按我妈的话说,这叫“草里饿不死蛇”。
前几年,我家把原来厨房隔壁的空房间,改造成了新厨房,用上了燃气、灶具、洗菜槽,还通了热水。从此,一传统、一现代厨房并存,忙时爸妈可以用便捷的新厨房,我们过年回家时可以用传统厨房,重温柴火饭的馨香。
最近,有部韩剧很火,里面有句经典台词,“外婆在海里游,妈妈在地上跑,我才能在天上飞”。我问我妈,小时候不教我做饭,是不是也有怕我过早被家务捆绑,失去别的人生可能性的原因?我妈沉默了会,说:有点。她希望我学做饭、爱做饭,是出于真诚的喜欢,而非不得不做。她的努力托举,才有了我的选择自由。
多年前,我看到过一句歌词:“是谁来自山川湖海,却囿于昼夜、厨房与爱。”那时,我认同这句话,认为理想与现实往往是对立的、冲突的,理想破灭之后人难免无奈与失落。可随着年岁渐长,我越来越能看到“昼夜、厨房与爱”的价值,懂得人到了一定阶段、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阅历后,能够也应当回归这些更简单、更纯粹、更接地气的事物。
汪曾祺说,“四方食事,不过一碗人间烟火。”在我的心里,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家装公司,本文标题:《夜读丨囿于厨房与爱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